一 范建军

一份文人气脉,一种书生情怀,始终贯穿于范建军的壶艺作品之中。他早年的代表作《东篱采菊》,浓缩着一派浪漫不羁的魏晋风范。临水赋诗,酒泛黄花;泛舟载月,醉榻眠云。古人优游的人生况味,追怀玄远的逍遥心境,体现于一壶三杯的各个细节。那壶,分明是陶渊明式的竹篱草庐,三位知性好友于此不期而遇,他们拒绝高枝,长衫瘦骨,投奔一壶传世的清香,得道之躯,昂世独立;种一片清冷菊花,吟几首五言七律,不经意间,那一个个苦涩而清香的名字,已然镶嵌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长廊里,放射着永不孤寂的光芒。 左手做壶,右手刻字,如此的左右开弓,自然就被赋予了双重的使命,古人说字因壶贵,壶随字传。壶与字,从来就是一对患难兄弟。历代传世佳作,皆让那些优美汉字,于紫砂壶上留得美仪、觅得知音,修得万福。范建军正朝那既定方向,大步疾行。

二 顾美群

心手合一,方有好壶。那心是文心,是一壶之魂。文心滋润着她的壶艺岁月,心里的花渐次盛开,手里的壶便有了呼吸、有了风骨、秉性、造化。 她是顾美群。灵动鲜活的民间意趣,深厚积蓄的传统功力,让她的壶如满月、妙品天香。《红梅》,老桩古虬,音符跳荡的柔版。那一脉雄奇提把,意韵飘柔而坚韧的曲线,如南天雁阵,虚渺而浩荡;又似缠绵的五线谱,流溢出叮咚的交响。《菩提》,一个貌不惊人的器型。但细细关注,你会发现,它不仅散发着中国佛家哲学的温暖气息,还体现着处事圆通、内心方正的中国古人的处世方略。明快的提梁,表明舒展健朗的生命状态,壶身从润圆中慢慢融入,那不经意的过渡,是一种不动声色、大智若愚的表现。 读顾美群的壶,如沐春风,如饮甘霖;集古今大美,夺经典神韵。壶煮山边泉,茶香案上书。她诗意地穿行于紫砂艺界,用精心制作的壶谱写的一行行瑰丽的诗句,正是她慧心独具的生动特写。

三、蒋雍君

蒋雍君的壶艺作品兼具了学院专业性活力与民间艺术质朴的气质。她将经验转化为艺术,流溢到每一件精心之作中。《似水》,水岸与光影交合,天光与地气转换;《花•非花》,有感于美国当代艺术家欧姬芙之画作,泥性、心性、灵性的托付与荟聚,殊途同归的修炼,在艺行与禅学之间升华;《云水间》,“云影入水,水升化云,云水相逢,相安亦美”, 生发云舒水自流的清逸之境;《清流》,仍然是古典的款式,但制法的变化,让壶体的肌理,呈现自由暇佚的品性,已然从森严的制壶法度中突围出来;《芳华》,陶土芬芳,馥郁出击于婉约江南。古意与新风,在心性牵引下,熔铸心意之器。 在紫砂壶的本体面前,前卫也罢,传统也罢,一切都将成为情感表达的媒介,是其蕙质兰心的本质写照。蒋雍君始终以从容的微笑、沉静的心态,唤醒她手中的每一抟土,赋予紫砂以生命的温度。

四、喻小芳

喻小芳爱竹、知竹。心如风筝摇曳,翩然于苍翠竹海。一个紫砂艺人,除了一手壶功,还须养蓄一胸清纯之气。 《幽幽竹》,竹影摇曳出旷古幽情,乃君子怀古之幽,高山流水之幽,九天揽月之幽。《竹映清风》,风似绿色精灵,穿越朗朗乾坤。竹节劲挺、清雅开篇,书写勃然生机;竹叶豁然,如针芒,似疾风;竹节昂然,如君子,峻颜开朗,明润而清澈。这样的壶,执于一手,必定有静幽、俊朗之气呼出,茗汤则芳冠六清。《一揽芳华》,是知音的约定,海誓如潮汐,山盟似峻岭;相对默无言,尽在凝眸中。《一片竹》,壶身饰以一束嫩竹叶,秋水一般的婀娜。然而君子气节,从壶把壶嘴延伸,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喻小芳把一腔至柔至性的“情”融于壶中,《竹映清辉》近看脉脉,远睇悠悠。那情意,怎一个“真”字了得?似抱着一块温润的竹玉,散怀于山水,萧然而忘羁。 壶存静气人自安。许多年来,喻小芳心中养蓄的那片修竹,已然蓊郁葱葱,回眸处,那惠风和煦,幽雅恬淡的境界里,又一个新鲜的艺术生命,正呱呱坠地,它嘹亮的呐喊,在陶都清新的早晨,飘得很远、很远。

五 范伟群

作为范大生的后代,作为范家壶庄的掌门,范伟群如虔诚的传道者。先贤留下的《四方竹鼎》《合菱》,表明着历史经典的绵绵浩气。一个现代紫砂人,应该融古纳新、八面来风。 他新近的代表作品《和合》,吸收了大生壶艺气宇轩昂之特质,而筋骨、面貌、气息,却融入当代文化语境。壶体圆稳。时空交错。提梁似两支荷花吻合,派生出一阙词与一支曲。可谓和中有合,合中生和。一把壶,就像一出戏,有跌宕起伏的构建,有曲折幽深的弧度;直露中有迂回,舒缓处有起伏,错落生韵致,逶迤无意间。此乃东方美学的特征。也是范派壶艺的特色。 观其提梁,遒劲而悠游;有古乐节奏之美。这是宋词的意境,也是《和合》的意境。 《九鹤同春》,乃凌空鹤群,穿云而来。旭日如丹,祥云如泄玉,喻天上人间,静逸美满。天之圆,辽阔高远,日夜奔腾;地之方,聚砂踏锦、风行水上。灵鹤展翅处,风神若飞珠。观壶,圆稳处淡烟流水画屏雅,宝帘闲挂小银钩;赏壶,自在祥瑞轻似梦,无边丝雨细如幽。

六 史小明

史小明作紫砂作品,特别讲究材质之美、视觉之美、工艺之美。他擅以超写实的创作手法,以形写神,把皮革的质地、肌理、皱折、光泽、甚至气息,都演绎得惟妙惟肖。皮包与壶,居然打通;亦壶亦包、微妙微肖。最终,它还是回到了壶的状态。一双灵手可以让一团泥,变成魔幻般的紫砂语言。放达与婉约、传统与时尚、出神与入化,都在一件陶艺作品里得到有机组合、完美诠释。 《一团•和气》,雄健体态,憨态可掬;内中有丰富的民间意趣和审美趋向。这样的陶塑全凭平时的细心观察和过硬的雕塑功夫。 他把紫砂壶和雕塑有机结合,把古代茶人与紫砂壶有机结合。《茶缘系列》之《东坡品茗》,选传统器型,壶身与弯流、壶把皆为松段,壶钮则为东坡悠然品茗之造像,仿佛当年苏学士,饮中三绝咏阳羡;紫砂壶与金沙泉,香茗雪芽天子颜。 史小明的紫砂陶塑题材广泛,或张扬正义之道、或显映生命价值、描摹民生百态,都融合着他对人生、社会、自然的体验与思考。

七 蒋琰滨

当创作的灵感由生命的图腾,逐渐蜕变为日常的话语,从日复一日的操练中脱颖而出,金石般的紫砂本体便记录着一个窑场书生——蒋琰滨的灵性文字。 “琰滨刀法”便是在疏阔的肝胆性情中、在筚路蓝缕般的修炼中,慢慢形成的一道陶刻风景。 鼎器,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尊贵神秘的礼器,在古人看来,也是威严与显赫的象征。琰滨代表作之一《三足牛盖宝鼎壶》,融自然之形于紫砂壶体,浓厚纯酽的历史,岁月积淀的文化,在泥性的融合中渐次苏醒。三足而立,壶身如盛大之鼎,巍峨而壮观。泥色清纯细柔,些微珠光,若隐若现。壶盖造型仿牛之面形,双目圆睁,尽显憨厚之相。流与把,伸展如容色美仪,收回若百川归海。又如书法的起手与收执,处处酣然流畅,美态可掬。至妙乃壶体雕刻,琰滨以刀代笔、一气呵成,笔势清奇若行云流水。尤其冲刀手法,往往一刀了断,绝不修饰。故极具汉代碑帖韵味。那曼妙丽人,瑰丽纹饰,古老图腾,集于一壶而彰显刚健俊逸之美。

八 毛子健

毛家有子健,壶门一豪杰。 银碗盛雪也好,闲来煎茶也好,都离不开一柄肌肤柔婉、品相端娴的紫砂壶。漫长的岁月里,它真是男人的一部须臾不离的私房书。毛子健的 《逸品提梁》,是阳刚版的男人壶,气韵与呼应,贯穿于壶体的每一个细节。龙庭开阔,乾坤伊始,它的构造如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乐,明心见性是它的第一章回;空灵虚静是它如歌的行板;壮怀激越才是它的魂魄所在。 一个偈语这样说:三界无法,何处安心;白云为盖,流水作琴。原来,最简单的,其实就是最丰富的。《清雅壶》,暗香浮动月黄昏。线条、肌理、块面,在组合成一把壶后,它们突然消隐了。行到无路时,处处是路。豁然开朗处,古玉婷立,似壶非壶。传统之重,与创新的于是,我们不妨可以把壶想象成湖:平静、澄澈、有所思,又无所思;月光如梦,迥得天意。再看毛子健的壶,复又是素净无为的法相,它应该和心心相印的人在一起,应该和凉台、静室、明窗、松风、竹月,以及清香四溢的时光在一起。

九 范泽锋

佛说,擦肩而过、看了你一眼的陌生人,在前世曾经与你相处过500年。 今天,我们和范泽锋的壶相遇了,是这样的一些壶,像佛公脸上的微笑, 像行者淡泊的身影;像晨钟一样清凉,像暮鼓一样浑厚。 范泽锋修禅心、蓄佛意,乃得心应手。《禅墩系列》,是其佛心开在俗世的妙果。人生可以百变,唯有真心不变,每一根筋纹都是他的知己,亦宣示着百韧其流。《唯合》谓天地合一、壶人合一、阴阳合一。《唯心》一片片筋囊,如饱满的心瓣,亦如少女羞涩的诗行。腰间一束紫藤,衬映壶圈莲瓣,是气定神闲的生命姿态。云淡星疏听啼鸟,傲霜挺雪知多少?向长安,对秋灯,几人老 传统的筋纹器在范泽锋这里被改写了历史。他以令人信服的作品,执着于筋纹的深处,探索那紫砂筋囊的无穷奥妙,朝朝暮暮、永无倦怠;并把旖旎的紫砂风景,传递给那些望穿秋水的壶友知音。

——徐风